您的位置:

首页> 全部资源> 抗浮锚杆施工质量存隐忧,结构工程师又该如何应对5?
抗浮锚杆施工质量存隐忧,结构工程师又该如何应对5?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4日 撰写时间:暂无 作者:
所属分类:
专题文档,基础
关键词:
收藏 留言 获取链接

抗浮锚杆施工质量存隐忧,结构工程师又该如何应对5?

结构工程师进行普通锚杆防腐蚀设计时,必须考虑上述客观情况,采用可实施且有效的防腐蚀构造。最后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为保证锚筋与注浆体的传力需要:普通锚杆和拉力型锚杆必须验算锚筋与固结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

注浆锚杆锚筋与固结体之间界面粘结强度值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设计参数,但各规范标准给出的建议值差异巨大。深圳市标中对这个问题的说明如下:

本来就没有较为确切的取值,Ⅰ级防腐普通锚杆又存在:锚筋与波纹管内层注浆体、内层注浆体与波纹管、波纹管与外层注浆体这三层传力界面。因此,大白个人以为:建议限制Ⅰ级防腐普通锚杆(特别是岩石锚杆)的使用。

待各层界面粘结强度值研究清楚后再用也不迟。




       9  总结      

一、抗浮锚杆耐久性设计非常重要,属于通用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二、除抗浮设防水位设定过低的原因以外,地下室抗浮失效主要原因是广泛使用的普通锚杆施工质量存在缺陷所致;三、当前验收手段不足以揭示普通锚杆的施工质量全貌;四、《抗浮标准》推荐采用压力型预应力锚杆,目的在于通过张拉工艺对锚杆质量进行全数预检验;
五、现有标准中锚杆防腐蚀系统已转变为“物理防腐屏障法”;六、传统的“裂缝验算控制法”和“预留腐蚀裕量法”不再作为普通锚杆的有效防腐措施;七、普通锚杆也应按照“物理防腐屏障法”进行耐久性设计;八、由于施工质量的不确定性,普通锚杆Ⅱ级防腐的有效性仍待验证;面临Ⅰ级防腐需求时,建议设计成压力型预应力锚杆。

大白新设计的抗浮锚杆项目已采用压力型预应力锚杆,待后期现场施工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设计心得。




       10  三个小故事      

最后轻松一点,跟大家分享下听到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人认为,只要抗浮锚杆按压力型预应力锚杆进行构造,施工过程中不进行张拉也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做法满足《抗浮标准》的要求。

第二个故事:

某新型预应力锚杆承载力高,相较普通锚杆可大幅节约长度以及优化造价。

当被问及是否需要在地下室底板上张拉可能会存在渗漏隐患以及锚筋对中支架设置过疏的问题时,发明人认为无粘结段锚筋可不进行张拉直接浇筑在底板内,原因是张拉过程对杆周土层有干扰,会降低后期承载能力;有粘结段锚筋对不对中没太大关系。

第三个故事:

听某施工班组说,预应力锚杆设计图纸中张拉锁定值写那么高没用,现场施工时实际也就张拉个十几吨。

故事讲完了,大家细品,自行解读、理解和选择,斗智斗勇去吧。

参考文献

[1]  李铮, 汪波, 何川,等. 多重防腐锚杆抗腐蚀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5, 36(4):8.

[2] GAMBOA E, ATRENS A. Laboratory testing of rock bolt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C]//4th Underground CoalOperators Conference. [S. l.]: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the 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2003:132-153.

[3] 吴德兴, 周书明, 王勇. DCP型多重防腐锚杆的研制及应用[J]. 公路隧道, 2011, 000(004):20-23.

[4] 曾宪明, 陈肇元, 王靖涛,等. 锚固类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23(13):2235-2235.

[5] 赵健, 冀文政, 肖玲,等. 锚杆耐久性现场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7):9.

[6] 邓德华, 黄海, 冯俊德. 武广客运专线边坡支护结构中锚固体抗腐蚀性的技术措施[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7, 4(3):6.

[7] 肖玲, 李世民, 曾宪明,等. 地下巷道支护锚杆腐蚀状况调查及力学性能测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8]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 476-2019主要问题释义.《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编制组, 2020.

[9] 《抗浮锚杆调查及几个重要技术问题讨论》.付文光, 2018.

[10] 付文光, 周凯, 任晓光. EN 1537:2013等规范中的锚杆防腐设计——欧洲目前主要锚杆技术标准简介之六[J]. 岩土锚固工程, 2015(1):9.

[11] 李铮, 汪波, 何川,等. 多重防腐锚杆抗腐蚀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5, 36(4):8.

  • 第一个
  • 上一个
  • 下一个
  • 最后一个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 ©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知识平台

京ICP备0506779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08号

管理维护: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