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在建模过程中,当遇见楼板或层间板无法生成的问题,应该如何出现?
PKPM对于楼板生成的原则是:由共面的梁围成封闭区域。此原则在常规建模中很容易实现判断,但是在实际建模中可能会为了实现某些结构的布置,而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同时可能还需要布置层间板,这样对于程序自动识别楼板边界会造成干扰,因此程序给出手动指定楼板边界的功能,下面介绍几种最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当需要布置层间板时,并且层间位置的梁要比楼面位置的梁密集,如下图情况,由于程序是按房间生成楼板,所以优先按密集边界形成楼板,这样对于模型出现的现象就是楼板生成在了层间位置,此时再布置层间板时,就会提示重叠,导致层间板布置不成功
此时就可以利用程序的楼板设置的命令,这个命令的逻辑是:指定哪些梁或墙不作为生成楼板的边界,并且在图面上会以高亮的形式展现。同时提供“自动选择”功能,程序会自动搜索层间梁,并自动选中,这样就可以针对楼板掉到层间位置的情况进行处理。
执行完上述操作后,再执行一次“生成楼板”,这样就能保证楼板正确生成在楼面位置,进而可以继续布置层间板
2.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程序自动判断某些位置的梁不生成楼板,或设计人员误操作将其指定为不生成楼板的边界,此时也会影响楼板的布置,比如下图情况,模型是按两层建模,上面一层是个突出的构造建筑,生成的楼板正常,下层由于被识别或指定为不作为生成楼板的边界,所以导致想按0板厚布置面荷载无法实现
此时就需要利用“生成楼板设置”命令的反向选择,保证下面一层的梁都可以作为生成楼板的边界,这样就可以正常布置楼板,并倒算荷载。
以上介绍为了快速理解,所以用最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问题,实际工程可能情况比较复杂,并且可能第一种现象的情况比较多,判断起来也比较简单,凡是看到楼板掉到层间位置,就可以尝试此命令,以此来保证后续导荷以及计算的正常,例如:
Q2:按弧线布置弧梁与按折线段建模,为什么扭矩结果不同?
A:由于常规直线梁受扭时一般两端扭矩最不利,所以程序在构件设计时只考虑两端的扭矩数值,所以当按一段弧线布置弧梁时,程序识别为一根梁进行扭矩包络,也就是只取两端扭矩作为设计值,但是这种原则不适用弧线梁,因为弧线梁可能出现中间截面扭矩最不利的情况,这样容易忽略扭矩的影响。所以针对弧梁一般不建议按一段弧线建模,应打断成直线段进行输入。但是应分多少段进行输入,并没有直接的量化指标,可以根据实际弧梁的弧度,取直线段尽量趋近弧线。
Q3:上部斜柱按斜杆建模没有问题,但是加入层间梁以后提示层间梁悬空是怎么回事?
A:主要是由于程序里的斜杆是否与其他构件相交需要在建模时进行指定,否则不会判断为是节点,也就导致与其相连的梁没有连接关系,提示梁是悬空的。
Q4: 某一层配筋全红了,是什么原因?
A:当出现整层配筋全部超限的情况,一般都是参数导致而并非模型问题。首先检查有效质量系数是否满足90%,因为有效质量系数表征地震计算的是否足够,当地震力计算不够时,可能会激活剪重比的调整,进而可能导致某层调整系数过大,所以会出现大范围超限的现象,此时需要增加计算阵型数直到有效质量系数满足要求为止。
另一种近期频繁遇到的原因是模拟施工次序的问题。设计人员在设置参数时,往往习惯性的只将模拟施工次序设置为“模拟施工3”,而忽略具体施工次序的指定,当因为误操作或数据变换导致施工次序并不是按楼层组装的次序设置时,就可能出现异常超限的问题。